高适(702--765) 字达夫、仲武,唐德州条县(今景县)人。著名边塞诗人。天宝八年(749年),被宋州剌史张九皋保举,中有道科。因当朝专权,薄于文雅,高适官场失意,投笔从戎,被封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握书记。
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安史之乱,皇帝下诏哥舒翰讨贼,拜高适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守潼关。后由于奸相杨国忠弄权,贻误了战机,致使哥舒翰战死,潼关失守,长安城被攻破,唐玄宗出走西川。高适抄小路在河池赶上了玄宗,并向他陈述了潼关失守的原因,痛斥杨国忠等奸臣误国,揭露军官生活腐化,士兵生活艰苦,致使军无斗志的事实。玄宗欣赏他的忠义,授他为待御史。后升为谏义大夫,负气敢言,遭到权臣近侍的忌恨。后奸臣李辅国擅权,忌恨高适敢于直言上谏,多次在皇上面前诽谤陷害他。高适因此被降为太子少詹事。不久蜀乱,高适出任蜀、彭二州剌史。梓州段子璋反叛朝廷,高适跟从崔光远征讨段子璋。而崔光远的部队在征讨段子璋后,不知满足,大占其地盘,致使皇上大怒,罢免了崔光远的官职,以高适代为西川节度使。广德元年(763年)吐蕃攻取陇右,高适率兵出南鄙,欲牵制吐蕃的兵力。后因军功被封为渤海(今景县)侯。高适死于永泰元年(765年),终年64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逢时多难,以国家安危为已任,四十岁入仕,多次参加平叛战斗,战功卓著。治理地方,行政宽简,属下百姓得其便利。高适曾与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等在梁宋齐鲁间想聚同游,赋诗抒怀。他的诗作多以边地征战为题材,诗风雄健,气势奔放,语言洗练,留有"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传世佳句。有《高常侍集》、《中兴间气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