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我偶然从当时出版的一张《衡水日报》文艺副刊上,读到了我那时正教的学生马吉照和他的叔父马誉炜(时任北京军区政治部群工部群工处处长)的两篇抒情散文。这两篇优美散文的共同点都是抒发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挚爱。因为两篇散文作者人生阅历不同,文章切入的角度不同,语言风格不同,因此各有千秋。于是,我在政治课的授课时,以马誉炜和马吉照两代人写的这两篇散文为例,阐释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我阅读马誉炜所创作的诗文的开端。
马誉炜,笔名马达。1956年9月生,河北景县青兰乡苏堂村人,研究生文化程度,1976年入伍,1976年9月入党。现任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少将军衔。先后毕业于西安政治学院、中央党校、国防大学,研究生学历。曾任战士、文书、排长,军师团三级政治机关干事、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大军区政治机关处长、旅政委、边防军分区政委等职。曾参加唐山抗震救灾和西南边境防御作战。先后立过三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杂文学会理事、内蒙古自治区书法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随笔集《磨合人生》、《生命的长度》、《勤思与敏行》和诗集《诗意军旅》等。
马誉炜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干部家庭。他小时候,父亲当时是景县某公社党委书记,微薄的工资很难养活八九口人,没有母亲在生产队挣工分,日子也过不下去。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一年四季的晚上,母亲都在纺线,线纺好了就从供销社买来染料,把那些线染成红的、蓝的、紫的、绿的,然后再织成花布。”“母亲的手常年染着颜色,有时是蓝色的,有时是紫色的,也有时是红蓝相间的。”这是一幅老母的勤劳国画,线条清晰逼真,仿佛就在眼前。誉炜弟兄5人,从小穿着家纺粗衣,直到上高中了,第一次穿上机器织的又薄又细又平的布料。几十年过去了,母亲那双五颜六色的手,始终印在他的脑子里。
马誉炜作为一个农村热血青年,1976年入伍,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作者入伍第一首诗《从军》抒发了他刚入伍时的情怀:“人生双十志向多/韶华岂能空蹉跎/今朝踏上从戎路/男儿有志当报国/前辈夙愿成现实/真金顽石军中测。”自此以后,他从南疆的“猫耳洞”,到北国的“地窨子”;从京城军事首脑机关到晋北塞上的“战神劲旅”,从“大漠孤烟直”的乌海地区,到林海雪原的呼伦贝尔……这就是马誉炜的军旅之路,这是一个当代军旅作家诗文的轨迹。他曾在多首诗作中表达了自己忠于职守,精忠报国的情怀。如:《从军三十周年赋》:“转战南北三十载/四海为家无怨忧/卫国戍边洒血汗/甘愿奉献壮志酬。”“黄河故道日西斜/大漠绵绵沙如雪/从军何惧走边关/志在西部建功业”(《西行诗》之二)。
马誉炜将军文学作品中如下内容,特别值得我们阅读与欣赏:
不忘童年的艰辛岁月,坚定建设强大祖国的决心。有位文学评论家撰文说:甭看誉炜身居高位,过去的事儿依旧魂牵梦绕念念不忘。“每当寒气袭人的严冬,在暖气烧得烫手的室内,钻进温暖的被窝儿,我都会情不自禁记起那用粗布包着的、热气腾腾的热砖,想起为我们饮食起居日夜操劳的母亲。”因为“晚上睡觉最怵头的是钻被窝,有时冻得半天睡不着。”“母亲每天夜里都为我烧好一个热砖,提前放进被窝,到我睡觉时被窝里热烘烘的,冰凉的脚贴到热砖上,很快便进入梦乡。”(《热砖的故事》)可以说,这些陈年旧事,成为马誉炜将军以及我们这一代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动力。
孝敬父母,孝老敬亲。马誉炜在《诗意军旅》中,创作的孝敬父母的诗就有20多首。其时间跨度为马誉炜从1976年入伍时写的诗《不忘妈妈的嘱托》,到2006年3月1日母亲去世,他在呼伦贝尔写的诗《哭娘》:“盼到阳春月/未料噩耗截/北疆隆冬长/泪眼空对雪。”前后相隔30年,马誉炜转战南北,卫国戍边,但他一直生活、工作在父母的目光里,“母亲原本特别坚强/家乡解放前夕入党……可自从我参军离家/……提起我便眼泪汪汪/这泪水伴我当新兵/立志把一切交给党/投笔从戎奔向军营/背负母亲关注目光。”父亲去世后的每年清明节,誉炜都以诗句寄托哀思:“清明时节雨纷纷/入土为安辞故人/亲吻遗骨悲泪落/西行仍需父鼓劲。”此时他正赴内蒙乌海军分区任职,清明祭父仍不忘化悲痛为力量。在战士心目中,忠孝是叠合在一起的。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人民战士却要将忠孝担在双肩。
爱人民的生命、财产、爱子女、爱士兵。铁马金戈的战斗生活,铸造了人民战士的骁勇雄风。其实,战士的爱最深,情更浓。在唐山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在扑灭森林大火中,我军将士奋不顾身,救死扶伤,洒向人间都是爱,奉献不留名和姓。“一声令下即出征/大火无情人有情/士兵生命为国立/愿做人民保护神。”(《红花尔基扑火诗笺•党员突击队》)他作为军人对妻子和儿女,因为长年分离,心存愧疚,所以更是牵挂与厚爱。女儿2003年6月参加高考,当时正值非典流行后期。马誉炜时任乌海军分区政委,千里的牵挂,只能以诗句为女儿助阵:“爱女正处高考中/非典肆虐阻我行/遥遥千里心相随/确信攀峰能成功。”(《遥寄女儿》)一个月后,女儿被首都师范大学英语教育系录取。誉炜就这么一个宝贝女儿,他闻讯后喜泪纵横。2006年5月1日,在内蒙古巴尔虎草原,时任呼伦贝尔军分区政委的马誉炜,乘车下连队正遇见两位徒步巡逻的士兵,“他们背着闪亮的钢枪/脸蛋儿冻得通红/大衣上粘着潜伏留下的草根/军帽下是两双警惕的眼睛/我连忙走下车来/将辛劳的士兵兄弟相拥/两只手捂住他们冰凉的脸蛋/让体温传递着战友深情……”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充满诗意的生动镜头,却把我军官兵友爱、团结如钢的瞬间化作永恒。一肩担负着战神,一肩担负着爱神,爱是人民战士的情根。
心系农民,关注“三农”。 马誉炜在散文集《磨合人生》中,忆写农村、农民的篇目很多,《小时候吃什么》《炊烟缭绕的小村庄》《逝去的骂街声》都是反映“三农”的。誉炜身为将军,念念不忘的是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身尘土的农民,这更是他的可敬之处。 农村的生活,农民的劳作,对誉炜来说太熟悉了,太有感情了,有生活才有作品,生活造就作家,以至写起来得心应手绘声绘色。阅读他的三农题材的作品,仿佛又回到离开四五十年的农村,勾起浓浓的乡情。农村穷困,农民劳累,然穷则穷矣,穷则思变,穷则奋斗;累则累矣,累后欢乐,累后创造,累出一个个可心可意的新农村。
浓墨重彩描绘人民军队激情燃烧的岁月。“上世纪70年代末,一场发生在西南边境的战争牵动着众多军人家属的心。他在散文《遥远的伊木河》(伊木河位于祖国版图“鸡冠子”顶端的中俄边境)里叙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一连连长张国臣的爱人卞爱芹在河北平原一座城市工作,结婚后一直忙于工作和照顾老人,五年来从未到过部队。那次去部队了。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和大半天的汽车,才来到密林深处丈夫所在部队团部,离在伊木河的丈夫还远着呢。什么时候能见到丈夫?要等到界河冰雪融化!女儿吵着“我要爸爸”;妻子冲着丈夫的方向无言地伫立;丈夫“晚上睡不着觉”,“在宿舍里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每天总要抽出时间到额尔古纳河边站上一会儿,向着上游方向眺望……”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了,再超假,妻子的工作也要丢了。妻子领着女儿回老家了。女儿看见妈妈哭了,奶声奶气地对妈妈说:“我想把布娃娃留在这里,让她在这里替我等爸爸!”布娃娃放在河岸边一个写有“CHINA”的界碑上。
我们的解放军官兵,在战争年代作出巨大牺牲,在和平年代还要作出牺牲,牺牲亲情,牺牲团聚,牺牲……付出的牺牲多了去了,你不觉得中国人民解放军既伟大而又可爱吗!
军人,军嫂,军属,那一个个“军”字上,镌刻着多少奉献啊!
亲爱的读者,当你读到我辑录的上述这篇文章时,你不觉得我们的老乡马誉炜将军可敬、可爱又可亲吗?!
附录:马誉炜将军的家庭可以称的上是书香之家。
马誉炜在家中行三:其长兄尊名及生平笔者不详;
次兄马誉国,1953年生,中共党员,1975年8月参加工作,曾任河北省景县组织部办公室主任、景县八里庄乡乡长、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处长等职。和侄子马吉照合著《父母课: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经典译注大全》。
大弟弟马誉峰,1959年4月生,1985年5月入党,1982年7月参加工作,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管理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学历,理学硕士、副编审,现任河北省保定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其编著的著作有:《茂林修竹??大学四年生活实录》、《秦皇岛人物志》、《英雄保定上下》等。
小弟弟马誉辉,其生平笔者不详,现任河北省委办公厅综合二处处长。系河北作家协会会员,主编《河北省省情读本》。
侄子马吉照,1996年景县中学毕业,现在秦皇岛某高校任教。其著作有:《父母课: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经典译注大全》(和叔父马誉国合著);《河北唐诗地理研究》。
(作者:马金生,景县中学高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