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景县新闻网>>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抗日·物证]口述实录《小村之魂》再现景县抗战史

   景县新闻网    时间:2015-05-20 15:15

  燕赵都市报驻衡水记者李海菊 通讯员李永建

  近日,年近七旬的河北省景县退休老干部佘智坤老人耗费5年心血撰写的口述历史实录《小村之魂》终于完成了初稿。这本书写的是他的家乡———景县郑古庄村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真实历史,全书共20余万字。抗战初期,郑古庄村是景县县委、抗日民主政府的驻地之一,是著名的抗日红色堡垒村,在这个当时仅有300余人的小村子里,抗战时期涌现出了30多名以地委书记王泊生烈士为代表的抗日英雄人物,日寇制造的惨绝人寰的郑古庄惨案也发生在这里。

  佘智坤从小听着父辈的抗日故事长大,一直想把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录下来,从2010年起,他就搜集资料,开始了艰苦的创作。

  2011年12月佘智坤向原军事博物馆首任馆长、解放军军事大学副校长、革命老人贾若瑜了解抗战史料(右为佘智坤)

  佘智坤走遍全国搜集资料

  佘智坤对记者说,他本着严谨治史的原则,创作中全程做到“句句有出处,事事有依据”,内容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经得住未来人的推敲。在叙述历史事件、史实时,绝不掺杂任何主观的东西,这是他编写这本书的指导思想。从搜集资料到成书,他用了近5年的时间。有时为了厘清一个历史细节,就要在浩如烟海的档案材料中搜寻线索,访问事件亲历者、知情人。5年来,他到过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省档案馆、图书馆、各级党史部门查阅资料近千次,查阅原始资料10000余份;外出采访老干部130多次,行程50多万公里,走遍了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奔波时间长达340多天,曾11次进京,六上天津和武汉,五进保定、南宫,四赴石家庄,三到沧州、泊镇,两去洛阳、济南、任丘……衡水所有县市区的党史办他全部去过。他主持召开党史座谈会20余次,采访了80岁以上的革命老人90多位,拍照15000余张,整理出有价值的照片3000多张,录音、录相16000余分钟,搜集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老照片600多张。

  为了搜集抗战史料,5年来,从东三省到西藏,从内蒙古到广东的广州深圳,佘智坤四处奔波,饱尝艰辛。由于常年出差,饮食不周,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由于经年累月的伏案工作,他的腰椎也出了问题。2011年7月中旬,他到武汉搜集资料,住在仅有一个老式空调的屋子里,汗流浃背;2012年8月他独自去武汉调阅韩荣田的档案时,为节省费用,住的是20元一间的廉价旅店,室内只有一个旧吊扇,晚上室内老鼠乱叫,因休息不好火气攻心导致痔疮病突发,行路困难,大夫建议他住院手术。因为他独自一人在外,无法手术,便忍痛上了火车,回到县城后没进家门就直奔医院,上了手术台。

  冀南一地委宣传部长,代理地委书记,二、五、六地委书记兼分区政委王泊生使用的文件箱。

  搜集抗战史料就是抢救历史

  在搜集资料中,很多老干部对佘智坤说:“你这是在抢救历史啊。”几年来的实践使他深深体会到这一点,这些幸存的革命老人心里埋藏着许多值得挖掘的东西。在搜集资料过程中,他本已把某些老干部列为采访对象,但还没来得及访问对方就逝世了,如冯希尘、张方明、陈东等;也有一些革命老人他刚刚访问不久,就逝世了,如朱韬、马风仪、杜道周、陈登崑、孙雪天、张洁珣、郑理等;另外还有很多老干部是在医院或家庭的病床上采访的,如曹中南、马金昌、肖英、杜民等。

  寇庆延老人是王泊生烈士的老战友,2012年6月佘智坤到广州访问他时,他已100岁了,正在医院重症监护室治疗,秘书让佘智坤列了一个访问提纲,说待老人病情好转时,代他问一下情况。佘智坤还列了曾在冀南工作的38位革命老人的名单,希望能采访他们。后来才从秘书口中得知,这38人中仅有两个人在世,着实令人遗憾。写抗战期间口述历史的何天义先生曾说:“老人们一个个离去,现状就是这样,亲历者年事已高,知情人越来越少。即使他们现在抓紧抢救,也只有三五年的时间可以利用。”

  另外,甄别历史事件中某个细节的真伪,这也是佘智坤在搜集资料、创作中的难题。把搜集资料来的各种资料汇集之后,对同一历史事件中记录的细节,各种资料的表述不尽相同,甚至出入较大,对事件本身以及其中的人物也褒贬不一。历史事件距今年代久远,加之被采访人年事已高,回忆时很可能出现偏差;另外,他在查阅地方志及史书等资料时,这些资料记载也有时不一致。所以需要他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根据掌握的资料,不带任何个人成见地更深入细致地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客观地逻辑推理,沙里淘金,去伪存真。

  

  2014年6月佘智坤在北京医院病床旁向原全国妇联副主席、离休干部郭力文了解抗战史料(右为佘智坤)

  搜集史料同时也收获了快乐和感动

  在佘智坤搜集资料创作过程中,虽有艰辛,但也收获了很多快乐和感动,碰到许多无私帮助他的人。省、市、县各级党史部门大力支持他,景县两届县委班子从各方面都给了他很多帮助,同时他也成了景县党史办的一名编外老兵。2013年7月7日,他决定自己投资两万元主持召开“郑古庄惨案”座谈会,景县政协副主席、恒安泰公司董事长孟庆义,王谦寺镇党委及景县县委宣传部主动承担了全部费用。

  佘智坤与妻子王桂兰去延安搜集抗战史料,当他拿出介绍信向延安文物局局长苏雅琳说明来意后,她派公车让给他使用,她说:“您二老偌大年纪为写革命前辈的事迹来采访,太感人了,您办的是公事,这是公车,理应为您服务。”后来他从司机口中得知,那天正值苏雅林去开会,她是坐公交车赶往会场的。

  杜民是早年参加抗战的老干部,是研究冀南党史的专家,1950年曾参与创办国立革命博物馆(后改为中央革命博物馆)并在此工作5年。佘智坤曾4次访问杜民,共同的爱好让他们成了至交,杜民把珍藏多年的20余箱近千册书籍及其他珍贵的历史资料赠送给他,为他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参考资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爱人王桂兰,5年来一直鼎力支持他的工作,从微薄的积蓄中拿出大部分给他做资金支持,由于不放心他一个人外出,她拖着病体,数十次陪他外出搜集资料,为不耽误他创作,她承担了家中所有家务。

  搜集抗战史料中,佘智坤看到了名列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的王泊生烈士使用过的文件箱,他非常兴奋地拍摄下来。王泊生原名王鸣铎,又名王子振、王振之,1915年出生于景县郑古庄村。他从学生时代起,就积极投身于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救亡运动,参加了反帝大同盟。1931年春,他加入共青团,同年秋加入共产党,历任河北泊镇师范学校党支部委员,左联工委书记,抗大政治教员,束鹿县委副书记,冀南一地委宣传部长,代理地委书记,二、五、六地委书记兼分区政委等职。1942年10月28日在日军的一次大扫荡中,牺牲于枣强县齐杨兴村,年仅27岁。

  口述抗战历史《小村之魂》完成初稿

  佘智坤到各地搜集资料,他多次赴京,却无暇去观看京城的长城、故宫;到了洛阳,也无意去欣赏正盛开的洛阳牡丹;多次赴武汉,也未曾攀登过闻名中外的岳阳楼。历经5年艰辛,口述抗战历史《小村之魂》终于完成了初稿。经各级党史部门专家鉴定,此书填补了党史学界的一些空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思想价值,是难得的口述抗战历史作品。佘智坤并没有停下创作的脚步,在《小村之魂》完稿的同时,另一部抗战历史题材的作品《石嘉植传》的材料搜集工作已初步完成,不久将面世。

稿源 燕赵都市网 编辑:郑连池
  相关链接
  领导风采 更多>>
 
县委书记李景辉
 
政府县长赵君杰
 
 
  景县概况 更多>>
发展现状      历史名人
历史沿革      名胜古迹
经济建设
 
主办单位:中共景县县委  景县人民政府
备案序号:冀ICP备10001396号-1 技术支持:长城网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