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不开土地,是因为爱的深沉。河北省景县51岁的贾连海半辈子都在黄土地里摸爬滚打,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可他又是位充满“传奇”的农民,十几年前,他承包了400亩荒地建成养猪场,是乡亲父老眼中名副其实的“猪倌儿”,十几年间,他陆续流转周边村庄的土地,成了21000亩农田的“农业园园主”。从“农村猪倌儿”到“循环农业践行者”,他有自己的理解,“自然万物都处于循环链中,土地也如此,让农业生产循环起来才能让土地生生不息”。
津龙公司董事长贾连海在介绍企业如何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奶牛养殖区
贾吕村农民的“幸福自白”
河北景县贾吕村是当地的一个典型的村庄,村里有6000多亩地,农民在祖辈们耕作的土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亩土地都是农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与其他传统村庄不同,这片肥沃的土地却经历着一次次的变革。
6月时节,贾吕村成片的田地里翻滚着金黄色的麦浪,已经成熟的小麦泛着淡淡的麦香等待着收割。今年40多岁谭光书,土里刨食半辈子,如今已不再担心每年浇地施肥,也不再烦恼四处寻找收割机,现在他站在地头,只等着享受收获的喜悦。
整个贾吕村,已经没有人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种生活有关了,是“土地流转”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轨迹。
谭光书说,2006年,他家里的10亩地全部以土地流转的形式,承租给了农业产业化企业—津龙公司。过去家里那几亩地,一年也就收入几个死钱。到春耕季节,不仅家里男女老少要齐上阵“抢”农时,每年还要应对市场波动、运输耽搁、病虫灾害、天气变异等问题,在一些年份,不仅未能多收三五斗,甚至还亏上了人工费、种子费。
而如今土地流转后,一台拖拉机连带旋耕播种一次到位,胜过几百人一天的工时,即节省了劳动力,还保质保耕完成一系列农耕作业。通过津龙公司的养殖产业产生的牲畜有机肥料,完全输送到了土地里,“土地养分高了,更有劲儿了,从以前的每亩几百斤小麦产量增长到了1000斤以上。”
土地增收了,谭光书除能获得土地保底收益外,一家人也走上了津龙公司的不同岗位,谭光书就是一名农机手,每个月都能有几千元的工资收入。
52岁的村民贾兰红掐着手指头给记者算着账:流转给公司10亩地,一年是1万元,自己在工厂干活,月薪1800元;媳妇也在工厂工作,月薪1200元,二人一年工资总计46000元。
贾吕村村主任李振华说,他们村6300多亩耕地,每亩1000元签订的合同,现在都被津龙公司流转使用,他自己的14亩地也流转给公司了。
村民们现在比原来富裕多了,村里大多数村民既是“地主”又是“雇工”,不但土地不种有钱分,还能不出家门挣工资,到粮食收割的时候,还能挣双份工资,“这要搁以前,真连想都不敢想!”
将牲畜粪便转化成沼气的沼气池,再将转化的电能及有机肥料,通过管道传输到农田
现代化蔬菜种植大棚,完全使用无公害有机肥料种植。
“土地交给咱,就得为老百姓负责!”
采访中,农民们除了高兴地诉说土地流转后的感受外,提到更多的却是津龙公司的董事长贾连海,记者不禁对a集粮食种植、饲料生产、畜牧养殖、食品加工、农业废弃物利用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感到好奇,更对这位农民口中的“传奇农民”贾连海感到好奇。
见到贾连海时,他刚从地里回来,透出刚毅和干练的目光让人印象深刻,走起路来虎虎生风,很难让人相信他已年过半百。常年累月在田间工作,让他的面庞更显黝黑,虽然是近千人企业的老总,但他仍坚持每天4点起床去地里走一圈,天天如此。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让农民舍弃祖祖辈辈的土地交给自己,贾连海深知,自己必须尽心经营,让人们心服口服。
1998年,他敏锐地觉察到生猪养殖行业所蕴藏的巨大商机,便承包了贾吕村村东盐碱荒地400多亩,建成了以瘦肉猪养殖的河北省景县津龙良种猪养殖场。他亲自购置饲料,精心管理,慢慢的,养殖场从当初的3000多头生猪,到2008年生猪存栏发展到近50000头,并新上了奶牛、肉牛、肉驴等养殖项目。也正是由于他所养殖的生猪质量好,2002年,经过韩国、新加坡等外商的考察和山东、河北商检部门的检验,贾连海与山东生猪出口基地签订了常年购销合同,开创了河北生猪出口的先河。
既然是养殖企业,很多人会想到养殖场肯定是低头污水横流、抬头臭气扑鼻,而走在津龙公司园区内,一头头黑白花奶牛膘肥体壮,一头头肥猪摇头摆尾,温室大棚里无公害蔬菜青翠欲滴,彻底将人们对传统养殖场的固有印象打碎。
贾连海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有自己的理解,“自然万物都处于循环链中,土地也如此,让农业生产循环起来才能让土地生生不息”,如果不这样,就没有办法让农业良性快速地发展。
贾连海的土地流转方式很独特,他不会在流转的土地上种上树、庄稼或者完全办成养殖,而是将所有的土地按功能分片生产。生猪养殖、饲料加工、肉奶牛养殖、生猪屠宰加工、有机农业种植、大型沼气等六大生产区。每个生产区互相循环,牲畜粪便产生沼气,沼气转化的电能供给日常用电和大型冷库等设备使用,余热回收供给场区清洁用水,沼渣、沼液等有机肥料供应周边农田循环利用……真正实现了“养殖业—沼气—种植业—养殖业”的循环经济模式。
截至目前,津龙公司流转土地近2万多亩,涉及两个乡镇13个村2000多个农户。在其公司聘用600多名农村为固定工人,500多名聘用为季节性雇工,没人每月工资在1800元左右。公司年粮食总产量达1.6万吨,单产200公斤,每亩土地年收益比农户三经营增加400多元。
这种把大型沼气工程为循环经济核心,上连养殖业,下连种植业的3D立体式的生态农业发展方式,让贾连海看到了生态农业的希望,也让农民们更切身感受到了“土地流转”后带来的成果。
循环农业“织”出新农村蓝图
贾连海说,“土地流转后,地还是那块地,却不是简单地将小块组成大块,而是让土地产生更大的效益,让老少爷们也跟着提高生活质量才是最终目的。”
贾连海带着记者走进温室蔬菜大棚,这里的有机蔬菜,也是施用沼液和沼渣作为肥料,长出来的蔬菜产量更高、口感更好、色泽更新鲜,价格也相对要高。而且,整个产业链过程都是无公害的,既减少了污染、降低了生产成本,又保证了食品安全。
“我们就在村里开的超市买,里面的蔬菜、牛羊猪肉……都是咱们公司的,我们吃着踏实放心,是原来小时候的味道。”村民李兰波高兴地说。
得益于一系列的生态循环发展,2012年津龙的销售收入达到3亿多元,该公司顺利地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单位,河北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等。
企业越做越大,贾连海成了坐拥21000亩土地的农场主,这位“生态循环农业践行者”骨子里却始终认为,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说他有个心愿,就是要建成建冀中南最大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农业旅游休闲基地、农技科普培训基地,“我要让农民过上比城里人更舒服的日子,都住上楼,都能坐上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