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县新闻网1月14日讯(郑连池 姜宁 柳郁)去年以来,景县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绿色崛起”这一主题,坚持治标与治本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进一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当务之急和建设美丽景县的重要任务,全县生态和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截止目前,全县共淘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165台、261.08蒸吨,其中,拆除90台,改造(煤改电、气、油)75台,停产待拆1台,年可削减燃煤15664.8吨、烟尘52.45吨、二氧化硫122.38吨,氮氧化物52.45吨。
调整结构,抓转型。景县是工业大县,工业企业众多,总量较大,但整体上还处于工业转型初级阶段,属于资源消耗型发展,距离精细化、集约化、清洁化、低排放生产还有一定差距。为从根本上防治大气污染,景县不断加大“调结构、转方式”的力度。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淘汰落后产能。今年,全县对欧亚、光辉等60多家橡塑企业对密炼车间进行了升级改造,12家镀锌企业进行了煤改气、煤改电技术改造,严格控制10家镀锌企业不再增加产能。二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新上宝源公司高强高模三向格栅(以聚丙烯工业废料为原料)、景县聚日实业有限公司太阳能开水系统等无污染、新能源项目。三是严把项目准入关口。建立严格的环境准入门槛,所有新、改、扩建项目,全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节能评估审查,对未通过能评、环评审查的项目,不管规模多大,坚决拒之门外,一律不得上马,从源头上杜绝了新污染源的产生。今年,全县共审查项目141个,34个项目因环评、能评等原因未通过审核,通过审查的107个项目全部填写了节能审查登记表或编制了节能评估报告书,没有新上燃煤项目。目前,景县初步形成了“3+3”(3个传统产业:橡塑制品、机械制造、铁塔钢构;3个新兴产业:石化新材料、电力电子、物流装备)产业发展格局,基本没有钢铁、水泥、电力、玻璃等重污染企业。
强化措施,抑扬尘。按照《河北省建筑施工扬尘治理15条措施》和《景县建设施工现场扬尘整治实施方案》要求,对县城内的31个建筑施工工地分别明确专人进驻分包,全部安装冲洗设备和视频监控设备,对所有渣土运输车辆全部采取密闭措施,并安装卫星定位系统,对所有煤炭经营单位及有燃料、原料、产品露天堆放的企业对堆放场地安装喷淋装置,对不可喷淋的进行覆盖,并架设防风抑尘网等措施,全年新建围挡8000米,新建、改建硬化路面3.2万平方米,覆盖面积2.6万平方米。新购置大型清扫车8辆、洒水车8辆和专业抑尘车1辆,每天对县城街道进行机械化洒水、清扫和降尘,并在重污染天气时增加洒水降尘频次,目前,县城街道清扫保洁面积达到238万平米,主次干道全部实行机械化清扫,机械化清扫率达到75%以上。同时,今年以创建省级园林县城为目标,加大了县城绿化建设力度,新建公园游园19个,对所有县城街道进行了绿化提升改造,新增绿化面积105万平方米,有效防止县城扬尘污染。
严控用煤,优配置。近年来,景县虽然加大了天然气的推广力度,但由于使用成本升高等诸多因素影响,新能源发展进度较慢,能源消耗还是以燃煤为主。为此,景县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在保证燃煤供应的同时尽量减少因使用能源对大气的污染。一是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制定了《景县煤炭消减方案》,对全年的煤炭消减任务进行细化分解,确保煤炭消费总量逐年减少。二是切实加强煤炭质量监管。对煤炭市场进行了专项整治,严格控制煤炭质量,要求一律使用洁净型优质煤炭,禁止高硫份、高灰分煤炭进入景县。目前,景县嘉成煤制品有限公司和景县博鑫煤制品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已配送洁净型煤1.01万吨。三是继续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实施天然气进城工程,加快了供气站、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县城城区、县工业园区、景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均已实现供气,龙华工业基地天然气管道已铺设完毕,正在建设加气场站。目前,全县已有25个机关事业单位、2个居民小区、45多家企业实施了煤改电、煤改气和煤改生物质工程。
节能降耗,促循环。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2015年建筑节能备案登记34.04万平方米,建筑节能分部验收38.92万平方米,建筑节能设计率达到了100%,建筑节能施工率达到了95%以上,应用地(水)源热泵、空调、热水系统等可再生能源工作达到了65%,节能外窗、蒸压混凝土加气砌块、预拌砂浆、高强钢筋等新型建材全部按国家标准推广执行,并认真落实“禁实、限粘”的要求。鼓励、引导企业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积极申报清洁生产企业。今年,我县欧亚化工有限公司已通过清洁生产审核,正在等待验收。发展循环经济企业1家,即河北津龙养殖有限公司,该公司作为河北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之一,通过对养殖和种植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实现了节能减排,降低了环境污染。目前,公司建有大型沼气3座,总容积1万立方米,年处理能力为50万吨,年产沼气219万立方米,可发电360万KWH,折合标煤442吨,同时,利用沼渣年可生产有机肥2万吨,减少COD排放200多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