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景县新闻网>>综合新闻>>新闻速读

交通不便的古代,人们如何回家过年?

   景县新闻网    时间:2018-01-27 15:16

  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外出打工的人过年时都会回家,古人也不例外,那么,在没有飞机,没有高铁,没有汽车,交通不便的古代,有没有春运呢?人们究竟是如何回家过年的呢?

  回家过年,永远是中国人年底的主题。从狭义上来说,古人是没有春运的。但从广义上来说,从春节出现以后,春运现象在古代就存在了,古代也有“回家难”的现象。

  据中国最早一部释义词典《尔雅》解释,“年”在唐尧时称为“载”,夏代称为“岁”,商代称为“祀”,一直到周代才称为“年”。

  据此可以推断,在周代出现了现代春节的雏形——过年,古代的“春运”也应该出现在那个时候。

  需要指明的是,由于受自然条件、政策的影响,特别是封建社会“父母在不远游”等礼俗因素的限制,过去人口流动的数量并不大,距离也不会远,“外出务工人员”并非古代春运的主体,而是以公务人员和商人为主。

  古代春节面临“回家难”

  古代由于道路建设落后和交通工具简单,许多人因为路途遥远,根本无法回家过年。即便到了交通相对发达的隋唐时期,“回家难”的现象也无法改变。

  隋代诗人薛道衡有首《人日思归》诗,诗中写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他当时从北方来到南方。人日是农历正月初七,这说明薛道衡并未能赶回去与家人团聚。看看南方欢快的节日气氛,自己却独在异乡,心中有无限的惆怅和乡愁,从侧面说明了古代春节“回家难”。

  唐代诗人王湾也曾遇到过年不能回家的情况。王湾是中原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有一年快过年时,他乘船到了今江苏镇江境内的北固山脚下,眼前水阔天长,孤帆远行,再嗅嗅越来越浓的年味儿,他一下子动了感情,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诗,其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成了千古名句。

  为了解决“人在旅途”者回家过年的难题,古代官府也会积极想办法,尽量不在快过年的时候安排公务外出,而是早早动身起程回家。

  秦代的“高速公路”和“高铁”

  古代春节“回家难”的背后,其实是“行路难”。因此,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不忘修路。

  在殷商时代,中国古人便十分重视道路交通的建设,在安阳殷墟考古中便发现了大量车马坑。到秦代,陆路交通突飞猛进,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这也给“春运”提供了便捷。

  据《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驰道是秦国的国道,从记载来看,驰道并不输于现代高速公路。路边还栽植松树,绿化降噪,这在当时算是世界第一。

  此外,秦代还有直道、轨路等。轨路是什么路?就是当时的“高铁”。当然轨道非铁轨,而是用硬木做的,下垫枕木,除了工程材料不同外,与现代铁路基本没有什么区别。马车行驶在上面,速度超快。

  虽然秦代的道路网是为了军事战略物资的输送而修建的,但它对诸如过年这样的民间风俗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

  古代春运“大巴”——畜力车

  陆路交通在古代春运中占有主导地位,随着造船技术的日臻成熟,水上交通便成了江南和沿河沿海地区出行的主要方式。史料记载,在4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就有车了。

  在古代,驱车动力主要是人力和畜力。中国最早的人力车是辇,辇是轿子的前身,之后又有痴车、独轮车、黄包车、三轮车。黄包车和三轮车出现较晚。

  畜力车可算是中国古代的“大巴”,有马车、驴车、骡车、牛车等。其中马车是古代春运最主要的工具,和现代长途大巴一样重要。畜力车也分好多种,有辎车、安车、辒车、轺车等。辎车是大货车,送人时则变成了大客车。安车就比较高级了,相当于现代的高级小轿车。

  古代春运的主体也是普通人,大多数人只能靠两条腿或牲畜代步,实现“回家过年”的心愿。在古代,也会有善人做慈善,送上盘缠,让穷人过年时能与家人团聚。

  ——本报综合

稿源 石家庄新闻网 编辑:陶阳
  相关链接
  领导风采 更多>>
 
县委书记李景辉
 
政府县长赵君杰
 
 
  景县概况 更多>>
发展现状      历史名人
历史沿革      名胜古迹
经济建设
 
主办单位:中共景县县委  景县人民政府
备案序号:冀ICP备10001396号-1 技术支持:长城网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