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群众反映称,在网上搜索高考志愿相关内容时,反馈结果中高价收费的App、网站或咨询机构排列靠前,存在安全风险以及不规范等问题。对此,教育部立即会同公安部联合约谈网站相关负责人,要求在网站醒目位置提醒考生认准各地考试院和高校官方网站,并确保官方网站优先推荐,切实维护公平和谐的涉考网络环境。
记者了解到,高考志愿填报对考生来说是高考结束后的头等大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考生可以更加方便地获悉相关信息,另一方面也让一些真假难辨的信息四处传播,给考生带来许多困惑。
网上信息鱼龙混杂
搜索引擎不可轻信
在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有不少考生选择通过搜索引擎了解和收集相关信息。一名考生告诉记者:“我用搜索引擎检索各大高校时,总是遇到一些广告和奇奇怪怪的App,收集信息的过程很乱,难以找到需要的信息。”
记者尝试在手机上用搜索引擎输入“高考”“志愿”“志愿填报”等关键词,发现页面会显示“智能推荐院校”。如果按照网页的提示点进去,则会弹出一份智能志愿协议。
6月25日,曾有知名博主发微博斥责了上述这一现象,并称智能志愿协议基本可以翻译为不负责、不承诺、不靠谱。这条微博得到了不少网友的转发,还有网友评论称,自己去年就使用了这项功能,听了所谓的专家建议,最终导致滑档。
记者通过上述网友留下的联系方式,与其取得了联系。据了解,这名网友于2018年6月参加高考,高考成绩公布后利用网络查询了填报志愿的相关信息。在检索的过程中,他注意到了排在首位的高考志愿填报专家指导系统。
“我去年的高考成绩不是很理想,自己也不了解各大高校的具体情况,看到有专家指导就点了进去,希望专家能帮我选择一个好一点的学校”。这名网友说,在进入系统后,根据提示填写了高考成绩、所在地区等个人相关信息,之后系统便提示需要缴费后才能查看结果。
“缴费成功后,系统便自动给出了冲刺档学校、中间学校和保底档学校,我当时参考了这个志愿方法,没想到直接从二本滑档到了专科学校。”这名网友说。
另一名来自陕西的高考考生欧辰(化名)告诉记者,今年他通过搜索引擎给出的网址进去填报了志愿。“那个网址排在搜索结果的最前面,也没有说是广告,我还以为是官方网址。”
欧辰填报完志愿一天后,学校老师打电话询问他志愿填报的情况,并在班级群里发布了填报志愿的官方网址,欧辰才发现自己填写高考志愿的网站并非官方网址。“多亏老师的提醒,要不差点就错过了今年的志愿填报。”欧辰说。
6月25日,山西省招生考试中心连发3条相关通知,提醒考生切勿在搜索引擎中搜索网上志愿填报系统网页,否则有可能误入其他网站,使自己填报的志愿信息无效,并造成考生密码等个人信息泄露的不良后果。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一些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过程中都遇到过类似网站,虽然大部分人都能保持理性,通过正规渠道填报志愿,但还是有考生被冗杂信息所误导。截至记者发稿时,上述智能推荐院校的提示已经变成填报官网。
市场准入门槛偏低 欺诈情况时有发生
中国科学教育研究院储朝晖告诉记者,近年来,一些商业机构涌入高考志愿填报指导市场,各种广告令人眼花缭乱,考生很难从这些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属于市场自发行为,不乏有一些欺诈的情况出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考生的高考志愿要结合往年录取数据,并根据自己的考分、名次和高校当年的招生计划进行填报,而高校的往年录取数据比较庞杂,加之高考志愿投档、录取规则也较为复杂,如果志愿填报类App等系统能根据本省高考志愿投档录取规则,对高校往年录取数据进行科学的筛选,确实可以减少考生筛选、整理数据的麻烦,为考生选择大学和专业提供便利。
“但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准入门槛低,研发志愿填报类App等系统的机构鱼龙混杂,缺乏专业性,这可能会误导学生填报志愿,也会对方兴未艾的学生生涯规划行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熊丙奇说。
记者注意到,目前有些志愿填报App号称拥有内部数据,或者能监控考生填报热度。
熊丙奇认为,这些属于不实宣传。所有志愿填报类App所采用的数据均是公开数据,不存在所谓内部数据,如果教育考试部门掌握内部数据,不提供给家长而只给机构,这是违规的。
至于有App声称内部数据是考生实时填报数据,这也是不可能的,目前只有内蒙古地区采取公布实时动态排名的志愿填报方式,当地教育考试部门会在志愿填报期间定期公布有多少学生报考哪所学校,具体排名情况如何,以便让考生知道报考这所学校自己有多大可能性投档、录取,并做出调整,其他省市都不会向社会公开考生填报学校志愿的情况。
对于搜索引擎而言,竞价排名的商业模式所引发的争议由来已久。“在竞价排名的商业模式中,搜索服务提供方不会去深究某个高考填报志愿App究竟情况如何,服务于什么,这会牵扯到搜索结果公正性和客观性的问题。”熊丙奇说。
在中国传媒大学法律系副主任郑宁看来,这种收费的志愿填报系统其实存在一定法律风险,付费搜索信息如果没有明确标识为广告,就会违反现行的广告法和2016年9月1日起实施的《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
郑宁认为,收费志愿填报指导系统不符合市场规范,会扰乱市场秩序,对考生造成误导,扰乱考生的判断。这是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考生对各大高校和专业的了解不够,就容易盲目相信一些所谓的大数据分析和专家指导。
“对于收费志愿填报指导系统,不能排除其会提供一些专业性的意见和指导,但还是有不少信息会误导考生,甚至会造成考生个人信息泄露,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教育部门及相关的高校要及时发布招考信息,为考生提供一个正确规范、科学有效的指导,帮助考生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郑宁说。
规范志愿填报市场 仰仗各界通力合作
教育部近日在官网发布了《高考谣言及防范提醒——录取版》一文。文中提示称,针对考生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近年来一些商业机构涌入志愿填报指导市场。各种噱头的广告令人眼花缭乱,如精准定位院校、著名部属高校权威志愿填报专家组成团队,专家还被包装成特约、首席、明星、金牌等。收费更是高得离谱,有的是39800元起,有的是5万元套餐。
教育部提醒广大考生及家长,这些高收费志愿填报专家指导完全是一种不规范的市场行为,其中不乏诈骗。目前没有一所高校与商业公司开展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的合作,商家打出的合作无非是骗人的噱头。很多公司包装出来的所谓专家也只是一种营销手段。
事实上,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不仅会给考生提供近年来各高校在本地录取情况的参考材料,而且会培训基层招生考试机构和中学的相关负责人,为考生提供免费的志愿填报指导服务。考生和家长要参考招生考试机构给出的志愿填报建议,结合本人实际情况合理填报,切勿因华丽诱人的广告词而上当。
采访中,熊丙奇认为,想要规范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让考生和家长方便地获得所需信息,这能避免一些机构用所谓的内部信息为卖点;另一方面,学校要多给考生和家长进行详细的高考录取政策解读,让考生和家长吃透政策,尤其是严格执行高校招生“30个不得”,进一步规范高校招生,避免不规范的高校招生行为被某些机构利用。
“对学生进行志愿填报指导是育人的重要一环,需要大学、中学和社会机构协力进行。其中,高校应加强对自身专业设置、选拔要求、培养目标、就业方向等方面的介绍,积极为学生提供相关咨询和帮助。”熊丙奇说。
储朝晖则认为,对于收费志愿填报指导系统的甄别与使用主要还是在于用户。考生和考生家长要保持谨慎,不要盲目地相信某一个志愿填报指导系统,要通过多个途径了解情况、收集信息、相互印证,减少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被骗的风险。(记者 杜晓 实习生 景千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