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景县新闻网 >> 您当前的位置 : 综合新闻 >> 经济强县

传承工匠精神 守护非遗文化——记景县铜胎画珐琅技艺第六代传承人杨燕

2022-07-19 16:53:29
分享:

  景县铜胎画珐琅2013年9月正式列入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第六代铜胎画珐琅技艺的传承人,杨燕在她的婆婆——第五代技艺传承人张会芬耳濡目染的影响下,成为传承非遗的新生力量,担起了景县铜胎画珐琅技艺传承与保护的重任。

  制胎、敷釉、彩绘、磨光、鎏金……在经过大大小小几十项专业工序后,一件精美绝伦的铜胎画珐琅才算制作完成。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坚持采用传统手工艺生产的珐琅器,景县铜胎画珐琅因工艺特殊、繁复、纯手工制作,对技艺水平要求极高。在婆婆张会芬手把手地教授指导下,杨燕对各项环节的工艺流程逐渐烂熟于心,一次次的磨炼也让原本性格大大咧咧的她,变得心细如尘,不断追求精益求精。

  说起杨燕最初的入行,源于一件蟠龙瓶。这件蟠龙瓶以黄色为地,镶金工精美的独角花尾高浮雕式夔龙,并配以花卉、竹石、民俗风尚等纹饰,色泽鲜艳、富丽华美。望着眼前这件美轮美奂、精美异常的陈设器,杨燕仿佛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世界,她逐渐对这项技艺感兴趣,继而萌生了想深入学习的想法。

  铜胎画珐琅技艺传承人杨燕说:“我婆婆从学徒工至今已有40多年,时不时地也听她讲这一路走来的辛苦,我心里也挺有感触,由衷的佩服她的这种匠人精神,所以也想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既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责任。

  2014年,APEC会议在北京市隆重举行,我国赠送各国领导人的国礼“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大放异彩,艳惊四座。其中,画珐琅部分全部由杨燕在内的16位专业技师,在44天内呕心沥血,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制作完成。

  随着技艺越来越娴熟,杨燕在传承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研发创新,尝试将铜胎画珐琅展现到摆件、家居、饰品上来,生产的铜胎画珐琅产品远销欧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类型不仅涵盖鼻烟壶、香炉、如意、酒具、烟具等日用品,还有各种炉、鼎、爵等仿古器皿以及一些极具观赏价值、收藏价值的大件艺术品,受到国外消费者的追捧。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近年来,受生产方式传承观念、人才培养和市场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传承了几百年的民族技艺,再次面临着传承人断代、制作技艺失传的危险,抢救和保护这一民族手工工艺迫在眉睫。每当有人来参观的时候,杨燕都会很热情给他们介绍铜胎画珐琅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和老一辈们钻研技艺的故事,希望有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铜胎画珐琅。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杨燕不仅自己在铜胎画珐琅技艺上不断创新突破,更倾心于当非遗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传承好工匠精神,把艺术做到极致,将这项指尖技艺发扬光大,绵延无限生命力。

  铜胎画珐琅传承人杨燕说:“这条路任重道远,我要好好学习并坚守老一辈的匠人精神,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加入我们现在开拓的新技术,让这项工艺更好地传承下去。”(记者郭亚旗 周海洋 卢新阳)

关键词:责任编辑: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