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景县新闻网>>人文历史>>新书品味

《读董学札记》

   景县新闻网    时间:2018-02-05 10:57

天人三策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召集天下贤良文学极言能辨之士,问询讨教治理国家的妙方良策,董仲舒被推荐为第一名,且连续被汉武帝三问其策。三策,史称“天人三策”,是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指导思想,针对西汉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系统地全面地提出了他的思想和见解,是为西汉封建王朝治国理政所作的顶层设计,也是对儒学的创新和发展。正如学者张岱年说:“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是董仲舒确定的”。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主要回答了汉武帝提问的七个问题。其中,第一策三个,第二策两个,第三策两个。

  一策,主要回答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符瑞问题,也就是天人合一的问题。董仲舒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是人间万物的主宰,君王是上天之子,应代表上天意志,行天道,为政宜民。那样就会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如果君王不能秉承上天意志,有违百姓利益,那么上天就要以“灾”而谴告,如若不觉悟,则以“异”来警惧,再无改意,则天下将要败亡了(小灾为“灾”,大灾为“异”即怪异现象)。符端的核心是“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臣民要服从于帝王,帝王要屈从于上天。

  二是王道教化。帝王要以儒家思想为主旨,对普天之下的臣民进行教育,使其提升道德素质,学好本领,崇仁尚义,促进社会和谐;帝王本身要重德轻刑,使民安乐;要提高自身修养,正心以正朝廷,正百官,正万民,达到善治。

  三是更化,即改革。正如琴弦,当调整的要调整,不能调整的要更换,这样才能五音和谐。不更化,虽有良工而琴音杂乱,不改革,虽有贤臣而国不能治。更化,要改除秦的苛政酷刑,改变无为而治的惰性,以儒家思想统一全国上下的思想,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二策,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

  一是国家兴办太学,郡、诸候国、州邑办学、校,即中等学校,乡办庠,聚(村)办序,即小学和启蒙教育,形成自下而上的教育体系,对大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诗》、《书》、《礼》、《乐》、《易》和《春秋》等知识的教育,培养人才,改变官吏世袭制。汉武帝后来采纳了此建议,举办了太学。也就是说,举办了第一所大学,这是史无前例的。

  二是知贤善任,由郡吏、诸候国、两千石以上官吏每人每年向国家举荐两名人才,奖贤罚劣,并形成制度。对于举荐的官员,要“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并实行定期考核制度,使贤者进取,庸者止步。

  三策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

  一是利均布。董仲舒主张,要调均。大自然对生物是“分予”的,有角的动物牙齿是不锋利,有翼的动物两其足,得了大利益就不要再争小利,一切有生命的都要在大自然中生存。要给民以生路,安民,乐民。豪强不能过度贪欲而耍威风,穷人也不能因衣食无着而忧愁,官吏靠俸禄生活,就不要与民争利争业。二是大一统,要“强干弱枝”,“大本小末”,加强中央统治,限制地方势力,思想上、政治上要以“三纲五常”统治天下,统一天下,达到国富民强。

  

稿源 景县新闻网 编辑:刘霞
  相关链接
  领导风采 更多>>
 
县委书记李景辉
 
政府县长赵君杰
 
 
  景县概况 更多>>
发展现状      历史名人
历史沿革      名胜古迹
经济建设
 
主办单位:中共景县县委  景县人民政府
备案序号:冀ICP备10001396号-1 技术支持:长城网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