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景县新闻网 >> 您当前的位置 : 综合新闻 >> 文化景州

读一读《人世间的诗人》,了解一下《长安三万里》主角之一:渤海蓨人高适

景县政协 2023-07-28 17:04:43
分享:

  《长安三万里》的热播,勾起了许多人对唐诗的记忆。余秋雨说:“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

  高适,《长安三万里》主角之一,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是著名的“边塞诗人”。《旧唐书》这样评价高适: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今天,分享马吉照先生撰写的《人世间的诗人》一文,一起领略高适的旷世风采。

人世间的诗人

马吉照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这是杜甫在《遣怀》中对天宝三载(杜甫33岁)他和李白、高适(二人都大杜甫十来岁)同游梁宋、齐鲁一带时的回忆。那一年秋天,漫游而来的杜甫与混迹于当地渔樵之间的高适,以及在长安做了三年翰林学士,刚被皇帝“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了,他“从白及高适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旧唐书 杜甫传》这次相聚被后来很多人熟知并津津乐道,特别是李杜两位诗坛巨匠的相会,闻一多先生称作是“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高适,侧身太阳和月亮之间,一般人习惯了说他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可单说边塞诗怎能说得尽高适呢?

  “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適而已。”(《旧唐书 高适传》高适,年轻落魄时赶上国家最富强的开元盛世,写下几卷传世的诗文;时来运转时又适逢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天宝之乱,能在天子面前指点江山,直陈政事,并作为一方要员,统率军队参与安邦定国——这样的人生可能比李杜那样的文学巨擘的人生还更令世上大多数男人向往,这样的一位诗人,单说他的边塞诗,单说他那首著名的《燕歌行》,怎能说得尽呢?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祖父高侃是初唐名将,但父亲高从文在他年纪很小时就去世了,家道的中落,使他没能借祖上的荣光轻易地得到优越的生活和官位,望族出身和家庭的文化濡染,只是给了他一颗永远不甘寂寞、急于用世的雄心。他客居梁宋,混迹渔樵,以求丐自存。三十岁前后有过一次燕赵之行,他“东出卢龙塞”,到唐朝的东北边塞寻求立功的机会,没有得到有力的提拔,而只是为河北的唐诗版图增添了一些优秀的诗篇。天宝三载他和李杜相遇时已年过不惑,依然是一介落拓的穷书生,直到天宝八年夏天,快到五十岁的高适带着朋友颜真卿以一首长诗做序的诗集,经宋州刺史张九皋荐举,“赫赫三伏时,十日到咸秦。”在长安他得回了一个汴州封丘县尉的小官职。这是一个和今天的县公安局长、武装部长有些类似的职务,任职期间,他送本县子弟当兵到清夷军(在今河北怀来),有了他的第二次燕赵之行。

  刚刚当上封丘尉这个小官时,“此时亦得辞渔樵,青袍裹身荷圣朝,”高适毕竟平生第一次吃上了公家饭,心情还是不错的,然而没多久,他发现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巨大差距。七言古诗《封丘作》全面透露了刚刚走出书斋的高适担任基层官吏时的无穷烦恼: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高达夫,你一个草泽之中疏狂惯了的散淡渔樵,在长官面前折不下腰,在百姓面前耍不了横,你岂是做这种风尘小吏的材料!罢,罢,罢!不如归去,学陶潜那样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清静!

  三年的封丘任,日子过得还不如布衣时开心,天宝十一载,高适主动弃官,经长安赴西北,在陇右兼河西节度使的幕府得到一个文职,这是他的第三次出塞,在那里,他得到了名将哥舒翰的赏识和信任。

  天宝十四载,大唐的厄运到来了,骊宫的霓裳羽衣曲被动地而来的渔阳觱鼓惊破,雄心勃勃的盛唐才子们也不可避免地裹入历史漩涡,开始了各自不同的身世沉浮。不同的命运走向受着冥冥中不可抗拒的天命的支使,但无疑也与各人对政治形势的观察、剖析、应付的能力有关。与高适同游梁宋的两位高朋,杜甫曾陷贼中,后饱经颠沛流离,生计艰难,李白则误从永王李璘,获罪长流夜郎。此外,诗佛王维陷于叛军被迫接受伪职,七绝圣手王昌龄被小人杀害。只有高适,在沧海横流中迎来了属于他的机遇……

  叛军在当年十二月陷东都洛阳,岑参的著名边塞诗里歌颂过的大将封常清、高仙芝均因兵败被诛,在京养病的哥舒翰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副元帅。高适到长安,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他的老首长哥舒扼守京都门户潼关。潼关失守后,他上书建议倾国库招募勇士打长安防御战,“闻者壮之。”唐肃宗即位灵武之后,高适因曾切谏唐玄宗不可以诸王分镇天下,得到肃宗的信任,被任为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与淮西、江东两节度使会师共讨永王。李白在诗中赞颂他:“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此后,高适在四川做过地方大员,和卜居成都草堂的好友杜甫多有交往酬答,在生活上对好友也有所接济;入朝后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在朝中“负气敢言,权幸惮之。”

  大历五年正月廿一日,杜甫在湖南潭州客寓中打开他的书箱,整理旧日书信诗文,无意中看到当年在成都时,高适在蜀州写来的《人日寄杜二拾遗》,不由“泪洒行间”,此时这位老友已经去世了,杜甫写诗追酬道:

  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呜呼壮士多慷慨,合沓高名动寥廓。叹我凄凄求友篇,感时郁郁匡君略。潇湘水国傍鼋鼍,鄠杜秋天失雕鹗……

  高适以边塞诗名于后世,三次出塞的经历对于诗人的意义是非凡的,直到后来忙于军务政务,写作的热情和诗作的质量减退,每当提到边塞,笔下还会一下子抖擞,顿生一派风云之气。但是不要忘了,一生中大半时间的高适是那个困守梁宋,混迹草泽,普普通通、时刻渴望有所成就的落拓读书人高适!

  高适,在杜甫、顾况等人之前,是唐代诗人中最先理性地直面现实、关心民瘼的一位,他“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的许多诗人”——在边塞,“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的绝唱就不必说了,在梁宋乡村,他曾写农民饱受旱灾和重税之苦,曾写大水横流时农村的惨状,曾在大灾之年呼吁朝廷“田租应罢收!”

  高适,这个渤海蓨人的诗中有燕赵慷慨之音,有左思、张协的高古风神、雄杰意态,也有鲍照那种对下层社会的感受和怀才不遇的不平之鸣!他最擅长的体裁是自由的古体诗,胡应麟说他是“七古不祧之祖”,他有和杜甫相似的严谨、理性,却常用李白、岑参、李颀这些浪漫夸张的诗人惯使的七古写作,因而“粗犷的风格不失于野,骈语之中能出以顿宕”(刘开扬语);他的五古颇多名篇,甚至还有一些和陈子昂遥相呼应的六句五言古风,他在梁园写下的《宋中十首》其一,简直像《登幽州台歌》姊妹篇: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幽州台是燕昭王招贤所筑的黄金台,宋中梁园的高台是梁王延揽人才,登高赋诗的遗迹,诗人登临时抒发怀古之幽思,同时也都有一份伯乐难寻,怀才不遇的愁怨和苍凉在里面,仅仅怀古出不来这般穿越时空的力量。而今,每逢寂寞向秋草之际,诗句在耳畔响起,我们依然感受得到那千古而来的苍茫悲风……

  选编自马吉照《河北唐诗地理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有删节。

关键词:责任编辑:刘霞